作者簡介
吳燕秋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何思瑩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生。
李怡青 政治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內容簡介
本期的主題是「性別與生殖科技」,這個主題在知識的累積上方興未艾,而在實踐的層面上則持續在許多國家引發激烈的政策與價值辯論。從性別平等的角度而言,讓女性更容易在科技的協助下避免生育或是完成生育功能,究竟是促進平等還是強化父權?在當代性別議題已與多元平等的價值密不可分的情形下,異性戀女性的生育與其他性別認同者的生育,對社會既有的性別體制而言,是否也具備不同的意涵?這些問題,都是在這個主題下,可能出現的提問。
何思瑩探討台灣女同志的人工生殖經驗,就案例而言,雖然是少數案例,但是透過這些案例,具體的呈現了女同志生殖經驗與國家法律、科技發展、以及社會價值之間的種種關聯。這篇作品讓我們看見了當代性別議題與生殖科技之間所涉及的種種面向。
吳燕秋從女性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育處境來探究驗孕的科技意涵,清楚的呈現了社會價值中介科技運用的情形,而這樣的中介過程,也使得驗孕這個看似單純的生殖科技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再製既有的社會價值。女性與懷孕的關係,因為驗孕技術的發展,不但更早確認,也似乎更為緊密。不僅如此,同為女人,異性戀已婚女人就比任何其他女人更具備驗孕的正當性。
李怡青的文章是關於同性戀親密關係與家庭功能的探討。從李怡青所整理的文獻中可以看出,同性戀者經營親密關係及家庭關係的意願與能力都不低於異性戀者,而從小孩的角度而言,在同性戀家庭成長的小孩與異性戀家庭成長的小孩在自我認知及相關能力上並無差異,唯一的差別是同性戀家庭成長的小孩比較沒有性別刻板印象。除此之外,這篇研究也針對社會常見的對同性戀關係或同性戀家庭的誤解進行討論,釐清常見的社會迷思。
目錄
編輯報告
專題說明
—性別與生殖科技/研究論文—
眼見為真:戰後台灣婦女驗孕史(1945-1990s)/吳燕秋
「非法」情境下的酷兒生殖:台灣女同志的人工生殖科技實作/何思瑩
—研究討論—
同性戀者的親密關係與家庭功能之剖析/李怡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