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于煖
生長於港都高雄,從小在船廠玩耍,醉心於臺灣的造船業、漁業、港口,以及海上發生的各種故事,卻對搭船充滿恐懼。
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為《故事臺灣史4:22個代表臺灣的關鍵事物》、《不能只有我看到!臺灣史上的小人物大有事》的作者之一。
內容簡介
★ 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2024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碩士論文佳作獎」
★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23年寫高雄──屬於你我的城市歷史」出版及文史調查計畫獎助
[高雄研究叢刊第14種]
這應該是本給家族、家鄉的情書。
船是人與海互動的重要媒介,從旗津誕生的船隻們,如同鯨魚般,承載著行船人,帶回漁獲、舶來品、研究發現。它們哺育了岸上的人群,創造極大的產值。
作者為了理解曾從事造船業的祖父,懷著豐沛的熱情與毅力,埋首於四散各處、紛雜跨時的文獻紀錄中,細細梳理、拆解推敲出家族與造船業的故事。
民營造船產業在臺灣漁業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過往囿於資料蒐集不易,而鮮少被關注。這些位於高雄旗津的民營造船廠,由修造小型的木殼船,到製造大型鐵殼遠洋漁船、國造軍艦,歷經國家政策轉變、高雄港擴建,以及廠區搬遷。作者藉由這段艱辛的產業成長歷程,論證業者能動性,並為強調政府與國際投資角色的經濟發展論述,提供更多元的觀點。
讓我們沿著高雄港邊徐行,聆聽旗津的造船故事。
目錄
高雄研究叢刊序
聚焦民間漁船廠發展研究的重要篇章
現地誕生的產業觀察與記錄者
民營造船史的序章
自序
第一章 鳴笛.啟航:亟待開展的民營造船史研究
第一節 隱沒於大船旁民營造船廠
第二節 望向那片汪洋:臺灣經濟產業發展的大哉問
第三節 站在巨輪之上,我們可以看向何方?
一、在地關懷:高雄產業史研究
二、轉向水中:海洋史研究熱潮
三、當前的臺灣造船史研究成果
四、民營造船史的研究課題
第四節 彷彿建造一艘船:研究方法與書寫
第二章 尋路.破浪:日本時期至1970年前
第一節 走向現代:日本時期的高雄港與造船業
第二節 戰後的空間爭奪:第一次遷廠
第三節 被木材及魚養大:造船業與上下游產業
第四節 孤兒抑或金孫:政府眼中的民營造船業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定位.撒網:1970至1990年
第一節 往南找尋新天地:第二次遷廠
第二節 遷廠後的改變
一、產業區位對造船廠的影響
二、第二次遷廠後的資本與經營型態
三、第二次遷廠後的技術發展
第三節 經營上的「堅持」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返航.歸港:總結與展望
第一節 20世紀高雄旗津地區的民營造船產業
第二節 空間變遷中的能動性
第三節 未來展望
徵引書目
附錄一 漁業史與戰後造船史之研究成果
附錄二 日本時期高雄地區造船工場基本資料表
附錄三 1945-1969年高雄旗津地區民營造船廠基本資料表
附錄四 1970-1990年高雄旗津地區民營造船廠基本資料表
附錄五 1970年代初第二次遷廠後的民營船廠分布圖(新七船渠)
附錄六 1970年代初第二次遷廠後的民營船廠分布圖(新八船渠)